打坐是道家养生的一种方法,它也称静坐、盘坐,但是,并不是两腿一盘就可以称之为打坐,打坐是有很大学问的,下面我们来看看道家打坐的正确方法。
1、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,假使条件不许可,那末可就在卧室中。窗门宜开,使空气流通,但有风吹到处不宜坐,门能关闭更好,以免别人的骚扰。 2、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,但总以平坦为宜,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,务使软厚,以便于久坐。
3、在入坐之前,应宽松衣带,使筋肉不受拘束,气机不致阻滞。
一、姿势 以打坐姿势进行,(在这里最好不用睡式来炼以免昏沉入睡的现象)。 打坐的姿势,可分坐椅式、散盘式、单盘式与双盘式。一般最好用盘坐的姿势,确实没有盘坐条件时,也可用坐椅式(即坐在椅子上,双腿着地)。盘坐时,依自己的能力散、单、双盘均可,不必勉强坐双盘,道家不要求一定要双盘。(当然能双盘更好)
盘坐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:
1、臀部后半部,要求垫高一些,可垫棉垫或较薄的枕头。这样,可以使腰部自然伸直,避免打坐时因腰肌疲劳,慢慢弯腰曲背的弊病。
2、腰部要自然伸直,腰不直则任督二脉气不通畅,也容易形成昏沉瞌睡得毛病。
3、头正颈直、下颌微收。舌抵上腭。因为日常生活习惯,大多数人头总喜欢偏向一侧,或左或右,打坐时往往自己觉得头正了。实际上仍有偏斜。可以平时在坐好以后,在面前放一面镜子,看一看自己头是否保持在正直的状态,找到头正颈直的状态,找到头正颈直的正确感觉。这样可自动纠正体内的不平衡与气脉。
二、意念与呼吸
坐好以后,不要急着闭眼,先定心神,平呼吸,等心情安静下来,呼吸均匀下来后,再慢慢地讲眼睛闭上(轻闭或微留一线之之光)。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,默数自己呼吸的遍数,身体虚弱之同志数吸,即一吸上记一个数,呼气不记数即一吸一呼为一个计数;身体健壮,平时火气大,脾气暴躁这类的人则数呼气,一呼气记一个数,不记吸。这样从一数到五,就从头再来,再从一数开始,如此反复不断的训练。
三、注意事项
1、数息时,要注意的是在呼吸上,心里数呼吸,耳朵注意听着呼吸。全神贯注,心念集中,好像母鸡孵蛋一样。
如果数息过程中发生杂念则马上将意念收回来,从一重开始数起。
2、注意要将呼吸调到:深、长、匀、缓、柔。“深长”:呼吸不要短促,而要绵绵不断,慢慢将一呼一吸所用时间拉长;慢慢则会感到自己的呼吸深入体内,带动全身的气机;“匀”,不要时快时慢,要速度均匀;“缓”,呼吸宜慢不宜急,“柔”,柔和,若有意若无意,不要用力呼吸。
3、如果数息可以达到比较专注,心无杂念或入静的程度,可以将计数改为从一到十,慢慢可以过渡到从一到三十,基本上,如果可以做到从一数到三十,中间都没有杂念产生,则第一步修心止念的功夫已经达标,可以修第二步了。
4、在修炼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以下三种情况:
第一昏沉,打坐时昏昏沉沉,打瞌睡。昏沉容易被当作是入静,尤其注意。真正入静时,心神很明晰,身心轻爽豁然,不象昏沉,糊里糊涂,身心浊重无明。造成昏沉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:
1、饮食不调,打坐前吃了过于油腻的东西,或吃得太饱。要少食油腻,不要吃得太撑;
2、姿势不调,有的同志坐着坐着,身体便走形了,慢慢头也低了,腰也弯了。头低腰弓的姿势,最易引起昏沉;
3、劳逸不调,打坐前工作或做别的事情过于疲劳。身心疲倦。此时,最好先睡半个小时,恢复疲劳再炼。
第二,散乱,心念散念,老是想东想西,数呼吸时走神。造成散乱的原因如下:
1、饮食不调,吃了刺激性食物,如辣椒、洋葱、大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,容易引起散乱。要少吃辛辣;
2、心身不调:之前参与了一些容易引起情绪激动的活动。如看惊险电影、看因起情绪激动的小说、杂志,与人激烈辩论或争吵……
一般最好做一些不激烈的活动。如阅读一些佛经道经,或做一些轻体力的家务活动。
3、呼吸不调:如果不注意将呼吸调匀,有急促、不匀的现象,也易引起散乱。
第三,锻炼之时出现任何现象,如眼前出现光、图像或自感身体出现酸、麻、胀、痛、沉、凉、蚁行、跳动、肌肉抖动等八种现象都是正常的。要对一切任其自然,不要老想着它。
附:全真教重阳祖师论打坐 凡打坐者,非形体端然,瞑目合眼,谓之打坐,此假打坐也。
十二时辰,行住坐卧,一切动中,心似泰山,不摇不动,把断四门,眼耳鼻舌口,不令内入外出者,此名为真打坐也。
能如此者,虽身处尘世,名已列于仙宫。不须远参,便是肉身。圣贤三年行满,脱壳登仙,一粒丹成,神入八极矣。
论降心:凡降心之道,若湛然不动,昏昏默默,不见万物,杳杳冥冥,不内不外,无丝毫念想,此是定心不可降也。
若随境生心,颠倒寻头觅尾,此名乱心。败坏道德,损失生命,不可纵也。行住坐卧,常勤降心,闻见觉知,此为病矣。
论炼性:理性如调琴弦,紧则有断,慢则不应,紧慢得中,则琴可矣。又如铸剑,钢多则折,锡多则卷,钢锡得中,则剑可矣。调练真性者,体此二法,论超三界。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此三界也。心忘念虑,即超欲界,即超色界;心不著空,即超天色界。离此三界,神居仙圣之乡,性在玉清之境矣。
又诗云:
弃了,
惺惺学得痴,到无为处无不为。 眼前世事只如此,耳畔风雷过不知。
两脚任从行处去,一灵常与气相随。
有时四大醺醺醉,借问青天我是准?
|